第1113节(1 / 2)
他们早就知道,光是区区一个林聪,肯定不足以将他们这么多重臣都召集在一起。
天子既然让他们来,说明有更重要的事要商议。
果然,不出意外的是,紧接着,天子便道。
“这般事情,肯定不会只在京畿发生,朕是想说,如果各地的地方官,都是和林聪一样做法的话,那么,今冬过后,又会死多少人呢?”
这一番话,让众臣都陷入了沉默当中。
应该说,这是一个他们从未设想过的问题,倒不是说,他们没想过雪灾会死人。
而是天子刚刚的这番道理,是他们从没有尝试过的视角。
在场有不少人,其实都是有地方经历的,或至少,也是曾经在科道任职,到地方巡视过的,所以对于地方的状况,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
就像刚刚罗绮说的那样,林聪面对民乱的应对,其实基本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作为官员,第一要旨是要维持地方的稳定,甚至于说的残酷一些,官府之所以救灾,之所以赈济灾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人活不下去了,他们会形成动乱,这种民乱一起,小则当地的主官被贬谪甚至免职,大则会导致烽烟四起,演变成各路造反。
所以,维持地方稳定,是地方官第一要考虑的事,这才是目的,少死人,只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只要目的不变,手段自然可以变化,林聪所做的,其实就是大多数的地方官会做的事,县衙并不直接插手民乱,或者仅仅只是从旁辅助,真正办事的,是地方的乡绅商贾之家。
所谓皇权不下乡,便是这个道理,就拿这次的事情来说,老百姓当然知道,是商人在囤积居奇,但是,官府如果不插手,他们最多就是抱怨抱怨,就算是被逼急了,也是到县衙门口求告,或者是求商贾老爷们发善心。
可是,有人把这些囤积居奇的商贾给打掉了,这些老百姓,反而会聚集起来反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高价的薪炭也还能买得着,总比买不着强,而且,他们不敢得罪这些豪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豪绅可以轻易的对付他们,但是,围堵皇庄这样的事情,却反而做起来毫无压力。
站在林聪,或者说站在一个地方官的立场上,他的目的是不起暴乱,或者说在起了乱子之后,能够将范围控制好,那么这种情况之下,笼络豪绅,反而是最便捷最好用的手段。
事实上,对于在场的一众大臣来说,他们不怎么在意刘安的手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抛除掉刘安宦官的身份之外,灾年之下,拿这些囤积居奇的商贾开刀,本就是常用的策略之一。
林聪和刘安,实际上是地方官在面临灾年之下的两难抉择时,所走的两个不同的极端!
一念至此,殿中的诸臣眼中泛起一丝明悟,他们隐隐明白,天子为什么要如此小题大做,因为一个区区林聪,而将他们全都叫过来了。
这次的事情当中,天子不会降罪于林聪,因为,天下有很多个林聪,地方上的官员,不论是平时的各种徭役,刑案,民政等各种事情,都需要和当地的士绅打好关系,让他们来帮忙维持好一地的稳定。
这种情况下,在遇见这种灾年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他们囤积居奇,有些人会努力争取,和这些士绅谈判,争取能够拿到平价的薪炭出售。
但是无论如何,敢直接和这些士绅商贾撕破脸皮的,终究是少数,因为这么做的代价很大,刘安就是一个例子,他收集薪炭,是为了百姓能够安全过冬,虽然说收集后的薪炭,肯定要统一调配,但是只要各处都能统一,那么,大兴县自然也不会拉下。
可即便是如此,百姓还是被煽动的围了皇庄,哪怕他们知道,煽动他们的人,就是那些囤积薪炭的商贾,他们也只会选择把仇恨宣泄在刘安的身上。
人皆如此……
林聪的选择,可以说已经算是比较有良心的地方官了,但是……
殿中的一众大臣抬起了头,他们已然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大多数人都这么做,不代表是对的,这后面一定跟着一个‘但是’。
但是……再多的理由,都掩盖不了,这种做法其实是在草菅人命的本质!
隐患与出路
这般道理并不难想清楚,只不过之前隔着一层窗户纸,一叶障目,所以难见山峦而已。
林聪的做法,是稳妥的做法,可以大概率保证,不会起民乱,就算有小规模的乱子,在地方士绅商贾的帮助下,也可以迅速安定下来。
可这么做的缺点就是,会有很多人被冻死!
大兴县本是京畿之地,天子脚下,林聪自己在朝堂上也并非毫无根基,再加上有矿税太监强硬的态度,诸般条件叠加之下,才能够让这些商贾勉强同意,按照去年的薪炭价格来出售。
那如果说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呢?
天高皇帝远,自己又在地方上没有根基,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地方官员,就算是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恐怕也就只能压低一两成的价格,而且,说不准当天答应的好好的,隔天这些商贾就涨了回去。
对于地方官来说,与其费这么大的力气,出力不讨好,反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眼力劲儿的商贾,说不准还会主动奉上一些金银孝敬,至于百姓,冻死了也是他们的命,谁让他们买不起高价的薪炭呢。
利弊得失如此明显,也不怪地方官们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可是,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在草菅人命!
虽然不会起大的乱子,但是,却无疑会有更多的人,会熬不过这个冬天,倒在冰冷的风雪当中,白骨露野。
这样的稳定,是朝廷想要的吗?
殿中一阵沉默,随后,一声轻叹响起,户部沈尚书上前道。
“陛下怜悯百姓之心,臣等固知之,此乃天下之幸,百姓之福也,只是,世上最难之事,莫过于人心,革除积弊非一日之功,只要陛下矢志不移,何愁不能功成?”
这话说的委婉,但是,意思其实就是在劝皇帝不要冲动,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要徐徐图之。
所以有些时候,有些话,越是和天子亲近的人,越不好说,反倒是沈翼这种,虽然得天子看重,但是却只顾埋头做事的大臣,反而可以委婉的劝一劝。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天子这样心智坚定的人来说,这种程度的劝谏,又岂会动摇呢?
果不其然,听了沈翼的话,天子沉吟片刻,开口道。
“事虽难,不可不为!”
“朕今日召诸位前来,也是为此,须知,百姓乃是社稷之本,若朝廷视百姓为草芥,则必有一日,社稷倾覆,神器崩塌,这几位既入官场,当为天下苍生而计,今日此言,望诸位谨记。”
这应该算是,天子颇为罕见的几次慎重口气之一,因此,在场的众臣自然不敢怠慢,纷纷开口道。
“臣等谨记。”
于是,这场风波,便算是就此平息。
不过,走出殿门时,在场的一众大臣,心中却不约而同的闪过一丝疑惑,他们本以为,天子会做些什么,但是到了最后,天子也只是说了一番道理而已,内阁这边,倒是有了新的差事,要把今日天子的表态,写成诏旨,明发各衙门。
由此也可看出,天子对此事的重视程度,毕竟,像这种单纯的训示的诏旨,以往不是没有,但是次数却绝对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