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1 / 2)
【据董仲舒之弟子的《孝高武起居录》记载,帝幼习五经,善言,不喜陈堂听课,常游于先农坛与蚕房之间,故为墨媪所获,使其兄长同门受益匪浅。】天幕说完干巴巴地呵呵了几声,恨不得让观众看见它的白眼:【儒家虽然后世留下了用于研究的大量材料,但是他们夹带私货的毛病真是有够离谱的。】
【就是因为孝高武帝以少抑儒,以儒抑法、以法分黄老,所以在顽固派的儒生那儿评价不好,差点泥塑成一代庸君。】
(弹幕):【讲个笑话,汉文帝下地干活叫勤俭简约,堪为表率;孝高武帝下地干活叫不务正业,溺于玩乐。】
(弹幕)【双标也不要太离谱啊!谁家的皇帝不务正业还打下一片广阔疆域?谁家的皇帝不务正业还后宫没有莺莺燕燕,在位期间缝缝补补了几十年才修了一栋养老的宫殿?而且还是父女掏私房钱请人修的。】
(弹幕)【哈哈……提到这个私房钱我就想笑。幻视我让爸妈重修下老家的房子,结果他们嘴上说着老来享受,实际抠搜的每次都是下一定。】
(弹幕)【说到抠搜……你们看过昌陵(孝仁女帝)出土的竹简没?哈哈哈!孝高武帝晚年修房子还要向女儿申请家族经费,实在是太可爱了。】
(弹幕)【更可爱的是,孝仁女帝还把老爹的申请书带到墓里,难怪后人常说这对父女潮得不像古人。】
【咳咳!孝高武帝和孝仁女帝的父女趣事以后再说,先说孝高武帝搞经济前最重要的铺垫工作——寻找人才,培养人才。】
天幕上突然放出魔改后的《天下无贼》,只见穿着汉朝服饰的葛大爷闭目说道:“大汉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者,孝高武帝的座右铭是:“有能力的,想当官的多了去了,别必要在歪脖子树上要死活要活。而这体现在得到机会的百家身上,就是竞争上岗,各凭本事。】
【所以说,儒家讽刺孝高武帝的初衷不是为了劝君向好,而是希望孝高武帝重用他们,别在那群不成器的小家身上白费功夫。】
被讽刺的儒生里有气不过者指天骂道:“农人种地,商人走货。世间大道本应如此。为贤能者理应面刺君王之过,岂是那沽名钓誉的小人所能妄加揣测的。”
看热闹的黔首不懂儒生的愤怒,但也明白货比三家的道理,所以觉得孝高武帝做的没错:“天下学生千千万,难道只有儒家才有治国之才?”
说罢他还反问道:“既然你们那么厉害,为何还没成为大汉的第一学派”
骂骂咧咧的儒生:“……”
“还有,一个君王不重用你们也就罢了。像陛下与天幕提到的孝高武帝都不太重用儒家子弟,难怪不该儒家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
比起直接ky对方的年轻人,老人的嘴巴更毒更狠。尤其是在咸阳、江东一带的老人,因为见过始皇、胡亥、项羽的“手腕”,所以觉得儒生碰上孝高武帝真是有够幸运的:“依我看,那孝高武帝也没你说得那么昏庸。”
“真要是个昏君,暴君,还能让儒生在文章里明明白白地骂他,而且还传到后世?”
【事实证明,孝高武帝的做法是对的。】
被掐脖子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