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2 / 2)
“为何不可种植那些瓜果甘蔗?”刘启的话还为说完,刘武便迫不及待地问道:“瓜果不是更值钱吗?为何关中不能种瓜?”
“唉!”文帝这次扶着额头,无比头疼道:“唉……”
刘启:“……因为关中的耕地是用来种植备战粮的。”不然养着南北两军干嘛?不在比较富裕安逸的关中种粮,难道要朝不保夕的上郡、陇西郡的黔首来承担这个不得不交的备战粮?
你也不问问大明的军户是怎么反的。
晚清的爱新觉罗为何不退回他们的东北老家,而是在十四省起义后勉强退位。
吸血也没这么吸的,不给人活路的下场就是自己也没有活路可退。
刘启在那儿欲言又止了好一会儿才艰难说道:“关中的气候不适合种瓜,而且还要承担西北的粮食缺口。”
“是这样啊!”刘武不懂西北是个什么情况,而是把北方的环境都与代国画上等号:“那确实是不能种啊!”
然后又皱眉扯回原来的问题:“可也不能解释边境为何出现土地荒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次不是刘启解释,而是换成已经接受次子是个大庸才的文帝:“商人多了,那么为了促进各地的物产交流,增加国库的市税乃至工税比例,肯定会放松人口的流动限制,鼓励商队乃至黔首去外地发展。”
“这样一来,可不就是贫地的往富地挤。”
别说什么富裕的地方消费也高。
要是高到无法忍受的地步,那些涌到关中洛阳的会自己离开,围着两地去赚下波关漂的钱。
而且正如现代的很多二三线城市居民所吐槽的那样:“你咋知道二三线的城市不是一线的物价,四线的收入。”
穷地本就穷的只有地,只有人。
如今连人都没了,地也荒了,那就只有开源节流这一条路走。
而开源节流的下场就是基层官吏要么辞职,要么顶着被抓的风险去搞灰色收入。
除非是边境,否则穷地一向不在关中监视的重点名单上。
如此这般,开源节流的穷地只有一条出路——所有人都抢着当官,然后把没当官的敲骨吸髓,逼得对方起义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