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1 / 2)
自此期间,通过一些有关鬼神的小故事也能改善“亲上加亲”的民间旧俗。
还是那句话,以这时的知识水平,能读《诗经》,阅《周礼》的都不会是普通人,所以民间……尤其是偏远之地哪里会尊“同姓婚而五谷不丰”的准则。长此以往,山沟沟里的人口减少,以点至面到全村全境,一定会对大汉的人口造成难以言喻的影响。这也是刘瑞要把立了功的北边军户安南方养老,犯了错的京畿官吏往边境赶的理由之一。
甭管那群学者吐槽刘瑞的行径上不得台面,黔首对皇帝的大作可是甚为欢喜,于无形间对皇帝的印象好了不少,觉得他非幻想里的金屋老爷,而是和他们一样是有烟火气的人。同时也在小说家们的推波助澜下,被儒家或是当地豪强所垄断的话语权也裂出一个朝廷可以介入一二大口。
而这也是刘瑞为楼兰准备的第二份大理——一份从娱乐入手的文化礼包。
“典客那儿有不少善于楼兰语的人。”刘瑞在看完送完送上的“样板戏”后挑出两部优秀的交给郑谨:“剩下的不必朕多嘱咐,你与典客都心里有数。”
“诺。”郑谨做这行也非一日两日了。早在刘瑞安排人写楼兰小说前就有为北方的乌桓人和南部的越人量身打造文化剧本,以歌舞或说书的方式传入边境,就此在年轻一代的乌桓人和越人那儿有了极好的同化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刘瑞对小说家的扶持简直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不仅资助他们采风,甚至还在奉常与典客那儿为其设了文化丞与教化丞的八百官职,看得很多百家心里微微发酸——他们拼死拼活得研究经典,考取进士还不如这群吃喝玩乐的下九流!!
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吗?
不行。既然小说家写,那他们也要写,而且得比无才无德的小说家们写得更好。
…………
“阿嚏!”前往南越的车程上,周翁主微微打了个喷嚏,引起她的丈夫侧目:“可需为翁主置热汤?”
“不必了。”虽然南方的气候温暖,但深夜的湿润还是让周翁主感到寒意,好在她是将门之女,即使阿父是个纨绔,大父与阿母那儿所留下来的优良基因让她的身子骨还算健壮:“早闻南方气候古怪,但没料到如此古怪。”
她在车中捻着指腹,居然有种粘腻的湿润感。
周翁主的丈夫,一个在外人眼里撞大运才娶上翁主的平民小子——义纵为翁主披上一袭厚衣,宽慰道:“龙生九子都有不同,更何况是辽阔的大地。”